郑和新,号东白山人,一九六零年七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东阳市书协副主席,东阳市书画院院长,研究馆员。
从小自学书法,一九八九年入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深造,受业于章祖安、刘江、陈振濂、祝遂之等先生。
作品入展全国第一届正书展,全国第三届楹联书展,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书法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作品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作品展,被评为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获奖作品,获《淳化阁帖》杯"二王"系列书法大赛专业组一等奖,浙江省第二届全浙书展金牌奖,第四届全浙书展铜牌奖,浙江省首届群星奖书法作品金奖,浙江省第四届中青展银奖……书法作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五十余次,硬笔书法获 91国际硬笔书法大赛特等奖,92冰雪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金奖,全国第二届现代硬笔书法比赛一等奖。作品多为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出版有《郑和新书法集》《中国实力派名家十杰。郑和新书法集》
《郑和新小楷无量寿经》《郑和新小楷金刚经》《名家书经典名篇丛帖----郑和新楷书千字文》等。
我写百幅心经(创作题记)
一、缘起
在《领导干部国学读本》(浙江古籍出版社)的首篇载道中,赫然收录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乃确定此《心经》不仅是佛教中的至宝,也是我国走社会主义特色的道路,保障人民生活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之一。
《心经》的主旨,在于说明“五蕴皆空”。站在空的立场而言,不论一切外相呈现什么,它的本质终究还是空。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意思一致。真正懂得空的道理,才能破除我执,去除一切苦厄,达到无所挂碍,真实不虚的涅槃境界。①
心经乃佛教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所谓各经之心要,其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
对于《心经》,历朝书法大家都有精心创作,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翰墨精华。书法又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丰厚土壤,用书法的形式创作心经,既能表达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也能通过书法作品的传播,弘扬佛法,促进社会和谐。
二、创作构想:
百幅心经既在数量上是一种毅力和意志、恒心的考量,在书法艺术上更是形成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的一次漫长历程。
百幅心经要面向社会,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百读不倦,就得在书写技法、书写形式及书法语言的构成,创作心态的把握上有所创新和追求。要做到每幅字都有变化,每个字都有变化,让每一幅心经都成为精品。单件作品,只要考虑该作品的视觉效果并能达到心中对佛经所领悟的意境就行了,但要办展览,就得考虑展厅的整体效果,要避免观众的视觉审美疲劳,所以在形式上必须有改进和创意。条幅、中堂、横幅、斗方、扇面、条屏等等传统形式可以借鉴,吸收一些现代书法创作的形式特征也更能产生视觉冲击。
创作设计从大的方面概括可以分为正、草、篆、隶、行五大类。从书法风格上来看,又可以用继承传统和追求个性来充分展现,既要从大量的碑帖中汲取营养,又得转化成自己对于心经的一种意境的追求。
三、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先是从熟悉的书体开始。我涉猎最多的是楷书,次隶书,次行书,次篆书,次草书。记得在浙美时陈振濂老师说“学书法要学到极致,雄强的风格和飘逸的风格是二个极端,同一书家中,可能同时具备了多种不同的风格趋向,您撷取其一,发展到极致,就可卓然成家”。我力争写出的楷书作品每一幅都有其独立的追求,或雄强、或严谨、或飘逸、或洒脱,或沉厚,或古拙。但最多的是把自己对书法的创新理念融入到里面。如把唐楷的法度森严一丝不苟和魏碑的朴茂雄强刚峻峭拔还有汉隶的古朴典雅、端庄秀丽、行草的率意流畅潇洒倜傥融为一体,具有自己的个性面貌和追求。
原计划创作百幅《心经》,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不断被收藏,需要补充数量,所以已写了200幅作品了,越到后面,创作难度越大,每天都面临着突破自我,突破原有书写风格的考量。常常是下班后挑灯至深夜,囫囵三四小时的睡眠后又起来临写,然后匆匆抹把脸再去上班。不断地临摹、创作、是自己有段时间体力透支,一下缓不过神来,眼睛昏花,干涩,疲倦,被迫入院治疗。书法创作必须心静,有时会因接一个电话分散注意力,导致错字,漏字,严重者扰乱了心情,导致整幅作品报废。有时甚至接连重写,竟然接连差错,无奈投笔撕纸,仰天叹息。
毛笔对于书者而言就是利器,毛笔好坏不仅影响创作效果,也影响创作心情,得心应手时,使笔如指,提按顿挫运转斩露,无不心到笔到才能写出好效果,线条刚柔相济,质感极好,能多力而丰筋得含蓄之美,文雅之气。但每一幅作品的完成,总会留有缺憾,且每幅作品总无法再去完善。给下一件作品的创作留下了可塑的空间。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我这几年来的一种学书经过和心路历程,它不完美,但很真实。
创作心经的过程,还得益于清华美院洪亮工作室高研班,洪亮导师主编的《历代名家技法丛帖》的撰写,不仅让参与该书编写的同学上了一个台阶,里面需要大量的示范作品让我临摹创作,也为我的心经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书体和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补充。
还有妻子许和香承担了一切家庭事务,使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了心经的创作上,所以这百幅心经的完成,得益于党的教导,得益于老师的启迪,也得益于家庭的无私奉献。让我永远感恩于怀。
四、创作感悟:
人生的历程是一种成长、感悟的过程,社会要和谐家庭要和睦,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有个性的,带着与生俱来的贪心和自私,如果家庭因自私而产生矛盾时,就必须有一份自觉,相互能够作出牺牲、谦让、协作、包容,家庭不可调和,就会造成分裂,家庭的不断分裂,就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所以作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所以要先把自己放空了,无我了,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在中国,儒、释、道就成了主要的精神教育团体,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以善为本,小我应服从大我,人一旦无我,才会融入社会的大我,人一旦讲奉献不讲索取,世界大同的目标也实现了。所以对于儒释道三家经典著作的传播,既符合和谐社会的总体需求,也为中华文化的连续、延绵、发展作出了一份个体的努力。
①注.《领导干部国学读本》心经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