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学愚
段学愚
收藏
***
收藏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 产品评论

段学愚,字痴徒,号半坡庐翁。高级农艺师。安徽砀山人。历任内蒙古怡斋诗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怡斋书院院长、内蒙古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王铎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等。

作品承古弥新,隽雅意邃。《中外画刊》社等24家艺术机构给予“完美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生命与活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传承推广价值和产业价值“做出了前瞻性、思想性、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代表着中国文艺的最高成就”“现在和将来都潜藏着很大的升值空间”等评价。

作品入藏毛主席纪念堂等19个国家和地区;入编《中国美术编年史》《新中国美术家大典》《中国一线书法家》等百余部典集和中、美、法名作邮品;入展国内外重大书画展赛并获大奖;入刻重要景点与碑林,代表作《敕勒歌》镌刻在八达岭新长城文化墙并喷绘在呼和浩特巿干道,作为国家和首府名片之一,向世人永久展示获“东方之子”“中国兰亭.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孔子金像艺术奖.金奖”等荣誉。出版《段学愚书法诗词选》、《中国名书家-.段学愚拾粹》专著,发表若干诗词、书艺论文等。

QQ截图20180731090335.jpg

《我失骄杨》(136×35㎝)2015年原创。以魏楷书写毛泽东词《蝶恋花》两首,威严正大。

QQ截图20180731090357.jpg

《闲鹤遊天》(35×136㎝)1998年原创。获日本第59回国际书道展银奖。

QQ截图20180731090412.jpg


《千里之行》(20×50㎝)原创于2000年。该作行笔自然

畅,结体、笔法对比强烈,章法布局严紧,给人以美感。


QQ截图20180731090427.jpg

《廉生威》(180×98㎝)2017年原创。作者以爨宝碑刻风韵,展示其书写内容的威严正气。

QQ截图20180731090450.jpg

《军魂》(136×70㎝)2009年创作。以厚重的隶体榜书,彰显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武不屈,

和平文明之师的魂魄。笔力遒劲,结体沉稳,法度森严,势如千钧。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感。

QQ截图20180731090509.jpg


《牧童遥指》(136*70 cm2011年原创。章法新颖,拟人化的笔法,

遥“指“酒家,付与作品牧童与问客间互动的生机与活力。


QQ截图20180808095339.jpg


《汉宫秋月》(136×70㎝)2018年原创。由一首古曲联想成作。作品取爨宝风韵与形体,

写出汉宫的幽深与庄严,再配以汉代城池建筑的构图,彰显其汉宫的美与怨。


QQ截图20180731090554.jpg


《墨趣》(120×68㎝)2000年原创。书画融合之作。

一架笔挂,几笔淡抹,表达出书画陶情冶性的内涵。


QQ截图20180731090613.jpg

              《生财聚财》(136×70㎝)2006年原创。

QQ截图20180731090628.jpg

《待到山花烂漫时》(136×68㎝)2007年原创,毛主席纪念堂藏品。

作者承传泰山径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的隶书风格,中锋运笔,结体严谨,

刚柔相济,雄浑开拓,彰显了大自然的纯真与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QQ截图20180731090647.jpg

《春江花月夜》(136×68㎝)2018年原创。作品笔法曲徊流畅,拟物寓情,

章法奇绝,宁静高远。展现出一首江南古曲意境下的美好生活画卷。

QQ截图20180731090707.jpg

《独立寒秋》(136×68㎝)2008年原创。作品以隶书为主体,揉以多变的篆、草意韵,

并运用大小、轻重、错位、避让等技法,写出词作者复杂、变化的心态。活而不乱,稳中出奇。

QQ截图20180731090735.jpg


《高山流水》(96×50㎝)2013年原创。作品彰显“高山”的气势

与“流水”的律动。用笔流畅,墨法章法清新,艺术效果极佳。



QQ截图20180731090923.jpg

《广结善缘》(70×70㎝)2006年原创。作品以正楷榜书写出构建

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结体严谨,劲健俊逸,兼有唐、魏楷书的风韵。

QQ截图20180731090749.jpg


《中法友谊之树长青》(136*70 cm2017年为中法建交40周年

巴黎书画展创作。墨法、笔法、章法新颖,构成一个和谐隽美的画面。


QQ截图20180731090814.jpg


《真水无香》(70×70㎝)2000年创作。作者承传泰山径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的

隶书风格,中锋运笔,结体严谨,雄浑开拓,刚柔相济,彰显了大自然的纯真与灵性。


QQ截图20180731090834.jpg

《远山》(70×70㎝)2003年原创。作者运用绘画中的透视学原理,放大“远”字,

缩略“山”字,让“山”从视野中显觉遥远,并略加象形处理。“远”字以飞动的草

书,表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启示人们不畏路遥,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

QQ截图20180731090847.jpg

《听雨》(68×68) 2002年原创。诗、书、画、印四元融合之作。

作者运用国画写意手法,泼墨化雨,在蒙蒙细雨中突显一个“听”字,

诗情画意,天人合一。墨法,笔法,构图考究,意境深邃。

QQ截图20180731090904.jpg

《万紫千红》(98×98㎝)2007年原创。作者以隶、行、草相互融合的破体和自然

流畅的笔法,写出勃发无羁的春野气息。章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创意清新。

QQ截图20180731090938.jpg

《思无邪》(70×70㎝)2005年原创。

QQ截图20180731090951.jpg

《敕勒歌》(68×68㎝)2005年原创。该作汲取阴山岩画和象形文字的古韵,

以淡墨突出一个“羊”字,彰显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环境气息,再以粗犷的

浓墨隶书和大面积留白,营造出天苍野茫的穹庐意境。2015年,该作已被镌刻在八达岭

新长城文化榜并喷绘在呼和浩特市区主干道文化墙上,作为文化名片,向世人永久展示。

QQ截图20180731091054.jpg


《三赋》(‘离骚’‘洛神赋’‘阿房宫赋’)(30×320㎝)2002年原创。长卷。

该作集简、牍意韵,以别具一格的隶变书体完成。色彩和谐,简约高雅。

卷首、卷尾分别嵌以屈原和古城堡画面,更加衬托出长卷的古朴与卷气。


QQ截图20180808095849.jpg

《敢作为》(45×180㎝)2017年原创。作品以大篆写出敢于

作为的民族精神,诚实与自信,结体凝重,雄浑古朴。


QQ截图20180731091112.jpg

《取静于山》(53×228㎝)2008年原创。书家以自成一体的特有隶书风格

和宁静与厚重的质感,书写出山、水、竹、菊,格物致志的人文雅气。


QQ截图20180731091128.jpg

《民族魂》(45×180㎝)2014年原创。亦被镌刻在八达岭新长城文化墙上。

QQ截图20180731091139.jpg

《家和万事兴》(53×236㎝)2015年原创。作者以流动的行草,

潇洒的行笔,俊雅的结体,书写出和谐旺家的气氛。

QQ截图20180731091201.jpg

《室雅兰香》《45×180㎝》2014年原创。隶书


QQ截图20180731091244.jpg

《赤壁怀古》(45×236㎝)2010年原创。章法自然,笔墨流畅,气势雄浑。

QQ截图20180731091257.jpg

《静观沧海》(70×136㎝)2009年原创。作者运用独具个性的

隶书和曲徊凝重的笔法,表达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

下部款式错落有致,波涛起伏,给人以处变不惊,静观世事的哲理启迪。

QQ截图20180731091316.jpg

《咏菊》(60×98㎝)2001年原创。硬笔书法。作者以隶书

和扇面幅式,书写自作七言古风诗作一首。章法严紧,高雅别致。

QQ截图20180731091343.jpg




书法艺术的美学原理与创新思考

     段   学   愚

             
摘要

汉字是书法艺术表象的主体。汉字的创造与发明是以方块为形体,以偏

旁部首为单元,以形、声、意为语素的二维文字体系,并形成以“米”字为

范例,以“九宫格”为格局,四平八稳,中心守恒,和谐稳定的基本特征。

天人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而形神贯通,自然天成又是天人合

一哲理的核心,也是国人审美观的支点。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把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传承,是书画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道。

书法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中国独特的艺术奇葩。它是以专用书写工具、材料和传统技法,表达汉字形、神、意的和谐统一,并富于书写内容活力与灵性的抽象艺术品。

汉字是书法艺术表象的主体。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器皿上的人面纹、鱼纹、蛙纹、水波纹、舞蹈纹符号,应视为汉字符号的鸳雏。如果从汉文字较为成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渊远的文字起源,可谓历久弥亘。

汉文字是当今世界文字体系中,语素多元,信息量大,内涵深邃的文字符号之首。随着汉字符号的不断完善,记录汉字符号的材质不断更新(甲、骨,石、竹、木、帛、纸等),以及书写工具的不断创造与发明(刀、凿、锤、笔等),中国汉字的书写技法也愈加规范与合理(以“永”字八法为代表),其书体、书风、书理也逐步建立与完善。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风格、新面孔、新意境的传世佳作,也不断涌现,受到人们的无尚推崇。这些名碑,名帖,名作,既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也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留下不朽篇章。

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凡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是对自然界优胜劣汰法则的简明诠释。中国书法艺术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检验,至今依然兴旺繁荣,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其根由就在于它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它的理论与实用价值,也是其它门类艺术无法替代的,这就是书法艺术具有的记载、保存、传递信息的实用性功能和多元而抽象的美学价值。除此之外,书写内容的寓教性,形式多变的观赏性,高雅醒目的装饰性,保值增值的收藏性等多重属性与功能,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所以,这种植根于中华大地,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古老艺术,才会枝繁叶茂,永葆青春。

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是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突破了拼音文字单一的语音表达功能,它是以方形为架构,以点线为象素,以形,声、意为语素的二维文字体系。线条、笔画、偏旁、部首是构成汉字符号的基本单元,每一个字符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将这些蕴含着丰富文化信息的字符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具有不同含意的单字和语汇。组合有序,形体各异,寓意深长。这些具有生命力的符号,能够让书家在挥毫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出情感,拓展想像空间,用不同线条,延伸组合出与书写内容协调交融的佳作。

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形质。甲骨文的自然无华,大篆的古朴象形,小篆的圆匀稳健,隶书的沉稳俊逸和蚕头雁尾,魏楷的雄浑刚劲,行书的自如潇洒,草书的随情灵动,楷书的端庄威严,姿态各异,不同书体与表象的意象组合,会迸发出奇妙的艺术效果,让观者感受到似置身于艺术殿堂般的幻觉,呼吸到从远古走来的缕缕馨香,沁人肺腑。二是线条的抽象美。书法艺术是抽象的视觉艺术,它不具备绘画的具象要素特征。汉字符号中虽然含有“形”的语素成分,但随着文字的不断演化、简化,初始的象形成分日愈模糊,如“水”、“日”、“月”和各种动物符号,都已逐渐失去了直接表达字意的功能,而被横平竖直的笔画和方形架构所取代。在汉字符号的规范下,抽象的笔画,浓淡的层次,朦胧的意境,急缓的行笔,奇绝的笔势,起伏的旋律,以及刚柔相济的映衬对比等等,在三维和四维时空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大家熟知的西安碑林中有一块清代马德昭的字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碑,此碑以儒家修养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一脚托起一个斗字,一脚立在鳌字之上,取“魁星点斗“之意。此碑立于清同治年间,是一幅书画同源的旷世之作,让观者久久不愿离去。三是诗词的意境美。诗、词、歌、赋是中国国学的精髓。它格律严谨,言简意邃,抒情达志,朗朗上口,是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是书法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诗助书达意,书借诗寄情,诗书共现,国粹交融,形韵俱佳,韵律增益,叠加出一幅幅韵味无穷的艺术品。四是色彩的和谐美。同绘画一样,色彩也是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可视的艺术语言。古代的先祖们,虽然不懂色彩原理,但他们却懂得黑、白、红三基色配置在一起,能给人以愉悦的享受。黑白是色阶明度的两极,色相反差最大,对比强烈鲜明,象征着稳重、纯洁与高雅。而红色则是纯度最高的色相之一,寓意着温暖和热烈。几方朱红印章的运用,彰显出靓丽而不跳跃,沉稳而不轻浮。黑、白、红三基色的运用是书法艺术的绝佳配置。五是印鉴的古朴美。印章是中国书法艺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章法布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自古以来,印鉴就是权贵的象征,也是书家著作权和身份的明证,它的使用也为后人研究、收藏,鉴赏书法艺术作品提供了信息和依据。篆刻是浓缩的书画雕刻艺术,与书法、国画一样,同属于国粹。方寸之间,包容着大量人文信息,空灵隽秀,气象万千。观其字,悟其意,书法、章法、刀法均韵味无穷。篆刻与书法两种艺术相互衬映,展现出黑与红,大与小,古朴与现实的强烈对比,特别是万墨丛中一点红,为整幅作品起到锦上添花的艺术奇效,在观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将观众同时带进篆刻艺术的另一片天地,分享另类艺术的芬芳。六是装裱的典雅美。书画装裱是书画艺术的审美要素之一。三分写,七分裱”,说明装裱环节的重要性。装裱材质的华贵,色彩的协调,图案的多样,工艺的考究,大幅度提高书画艺术的审美效果。或热烈,或淡雅,或喜庆,或静宁,像一簇绿叶编织起来的花环,烘托着画心,凸显作品的意境,给人以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美感。         中国书法艺术的幅式多样,横幅,竖幅,斗方,扇面,中堂,对联,册页、手扎,长卷等等,异彩纷呈,各自以不同的幅式拓展着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和张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观者的视觉疲劳,提升了书画艺术的魅力。上述六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这既是艺术审美的基准,也是书画创新必须遵循的美学理念。书法艺术是书家的心灵独白,抽象中蕴含着具象、无声中跳动着音符。品味一幅力作,就是观者与作者间无言的对话过程,不但要会欣赏它外在的俊美,还要善于感悟作者内涵的情志。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与理论基础笔画匀、重心稳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两大基本要点。我们自幼学书大都从临摹开始,而“临与摹”的规范,就是汉字的笔画必须均匀的分布在“田”字、“米”字或“九宫”格的传统布局中,其目的就是要求结体的稳与匀,保持方块汉字的平面二维形态。这个“田、米、九宫格”的布局,无不以中心为基点,以中轴为基准,将笔画均匀合理的分布在上、下、左、右与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八个方位。同时要求执笔者,四指紧砥笔杆,手心空如握蛋,上下垂直鼻尖,全神贯注毫端等等戒规。这些看似古板而呆滞的学书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虽然烦琐,但又是必须的。没有这些初始的规矩,就不会有未来的方圆。这种教育方法,就是要培养学书人的基本技能,牢记书写汉字符号必须遵循的审美法则。笔画的等距离原则就是这一法则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而形神贯通,自然天成,又是这一理论基础的核心,也是欣赏艺术作品的至高境界。尝析一件艺术作品,就是要看作者人品与作品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表露,思想与情感的交汇,意境与天地的融合。只有达到这个高度,才能算作逸品或神品。中庸之道的处事哲理,数千年来熏陶着炎黄子孙,传承不息、极大的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北京为例,上至皇宫,下至民宅,以及街道园林的规划布局,无一不遵循着以中轴为基准,对称和谐的格调。方形汉字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笔划均匀的形体,就是这一哲理的集中体现。中国书法的创新取向中国书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人们公认的规范和法度,这就是书法艺术承传不息的基因与密码。正是这种基因与密码的世代传承,才使得中国书法这枝民族艺术奇葩,在世界文化艺苑里独树一帜,绽放异彩。鲜花是美丽的,但不可能永远是一枝独秀和花色、品种年复一年的重复与轮回。花农与园艺师们必需不断地推陈出新,让人们感受到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美妙。物种的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圈存在的根本,而杂交又是保持这一根本的最佳手段和途径。书法艺术是这个生物圈中人类艺术文明的一个分支,它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人类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创新就是在母体基因基础上,借鉴与融合其它艺术门类的优秀艺术元素,移植、嫁接到传统的书法艺术中来,让新枝在古树血脉的营养下,焕发出有别于其它枝体的多样性。就像大漠胡杨那样,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将自身叶片功能变异成多种形态,有的像杨,有的像柳,有的像银杏,特别是那苍劲若松的躯干,盘根错节的根系,让人们感悟到这一古老树种的顽强生命力。感慨之外,也让人们从胡杨身上欣赏到大自然赐于人类的绝美艺术品。创新是艰苦的,它需要深厚的功底支撑与非凡的构思灵感。对创新成果的认定,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人类对艺术品优劣的评价,没有硬性指标可以参照,既没有中国电影、戏曲界“金鸡奖”、“百花奖”的奖评制度,它更没有像诺贝尔奖那样每两年一次的评比周期,只有漫长的岁月和后人才是书画作品的评审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晋代王羲之永和九年(癸丑),即公元三百五十四年即兴之作。但这幅神龙佳品,在历经了南北朝、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直至唐代,才被太宗发现,始令冯承素摹赠诸臣,并被历代君臣雅士和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永载史册的不朽篇章,这一过程长达二百七十三年之久。实践证明,凡是能够载入史册并流传给后人的作品,都是成功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形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特点,就是从以前单一的结构和形式,趋向于多元的特点。歌伴舞,舞中歌,相声、杂技、口技、魔术、曲艺与话剧小品混合形式的出现,甚至一向正统的美声唱法也可以与通俗、民族唱法同台共鸣,均受到观众好评。戏曲晚会上言、谭、马、俞四大流派老生合唱的京剧片段《甘露寺》,声情并茂,尽显风流,比一家独唱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人们应当记住,“喜新厌旧”是人类审美情趣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动力。魏晋时期尚雅(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的艺术取向,反应出不同历史时代,人们的不同审美情趣。

艺术创作是作者突发灵感与已有艺术功底相互摩擦、撞击、构思的过程。灵感似雷管,艺术功底似炸药,二者结合才会引爆出强大的创造力。这个引燃的过程,就是要将脑海中贮存的具象与抽象美源,加以提炼与升华,转换为自己特有的艺术语汇和表达形式,通过笔墨,创作出付于表象以特有、鲜活、丰富想像力的佳作。

书法艺术创新的原则;颜真卿说过“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的名句,就是告戒后人创新必须要把握的原则。只有继承,没有创新,死水一潭,没有生机。反之,只有新意,没有承传,又会丢失血脉,悖离书法的本原,面目全非。笔者认为,创新作品遵循以下原则:

1,表现汉字“形、声、意”三大语素属性,并尽力实现三者之间的统一与协调;

2创新作品应当具备“创意新、形式美、意境邃”的基本特征,做到雅俗共赏。

形式美,是对整幅作品的构图、意境、技法、幅式、装裱等的总体视觉效果评价;创意新,是作品的面目与风格要有别于他人,即作者对作品应拥有独立自主的著作权;意境邃,是作品自身蕴含的形体语言和时空座标语汇,丰厚而含蓄。

承传,意指作品的表现手法中,含有先祖的深厚底蕴与法度;夸张是表达艺术的必要手段,但要有度,应以不脱离表象的基本特征与大众审美认知度为阈限;自然,是指将各类艺术符号浑然天成地有机融合,是恰到好处的真情表露,而非生硬拼凑,胡乱雕琢。

简言之,创新要把握好新颖不失表象,求变不悖传承,形美而非丑怪,夸张而不逾矩,意邃而非直白,自然而不生硬。作为书画家,应当谨慎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尺度。

创新与学养及天赋有着极大关系,在浩如烟海的书画群体中,能有创新建树的人只是少数。书家在一生学书生涯中,能有一幅不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流芳于世,就算功在当代,惠泽千秋了,更何谈创作更多的旷世奇葩!

艺术之路是相通的,除了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广博的学识、谦逊善纳的心性之外,还要有敏锐、通化大自然的感悟与灵性。思接千载,视通古今,叶纳万象,笔下幻境奇出,与天地融合,始能使艺趣臻达,创作出超世绝俗之佳作。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传世书法》(卷一)线装书局2003年1月第1版;

2、言恭达“为人生而艺术”中国书画报2012年3月28日第6版;

3、尹旭“个性与共性” 中国书画报2012年3月24第6版;

4、“探讨美术理论与文化强国” 中国书画报2012年3月24第1版;

5、兰湾散人“书法力学漫谈” 中国书画报2011年2月12日第2版;

6、傅德锋 张岩“你在书法上占有多少优势?”中国书画报2010年5月8日A2版;

7、沈鹏“草书散论”翰园书画报 2012年3月15日 第2版;

8、薛元明“略论管峻及共书法” 中国书画报 2012年4月4日第6版;

9、苏金成“书法家风格的形成及评判标准” 中国书画报 2012年5月26日第6版;

10、刘云鹤“当下书法的地位与选择” 中国书画报 2012年5月19日第6版;

11、罗扬“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中国书画报 2012年5月12日第6版;

12、“当代书法创作面面观”(上、下)中国书画报 2012年4月23—25日第6版;

13、段学愚“书法艺术与灵性”内蒙古日报2008年2月4日第7版;

14、段学愚“再谈书法艺术的创新与求变”内蒙古怡斋诗书画研究会第三届书画理论研讨会《论文集》p21.

15、“我国历代纪元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p2664-2669


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