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正在迄今世界上存活的象形文字—水族水书
水族,中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广西的西部。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水族人的聚居区主要是以三都县为中心,此外还有三都周围的荔波、独山、都匀。水族自称“睢”,汉音译为“水”。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水族是为数不多的既有民族语言,又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
现在,世界上正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只有三种:中国的汉字;中国贵州的水族文字——水书;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古朴、稚趣、浑厚的水书,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水语称为“泐虽”,汉译为水文或水书。从文字角度应确切称为水字,使用水字记载下来的资料称谓水书。关于水书的悠久历史,著名社会学家岑家梧教授在《水书与水家来源》著作中说:“水家古文字创造之时代极为古远,可上溯到殷商时代,并与甲骨文、金文有渊源关系。”的确,现存数百字的水书仍象汉字早期的甲骨文一样,以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居多,几乎都停留在类似甲骨文、金文等原始文字阶段。水书尽管是原始文字,但作为水族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它保存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气象和宗教资料,对于研究水族的语文文字,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气象、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均具有重大价值,水书,是水族民族的“易经”和“百科全书”,是解读水族悠远、沧桑、苦涩历史的重要典籍。同时,水书还被誉为“华夏古文化宝库中一块珍贵的活化石”,是象形文字未开发的最后领地,堪称一种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张兆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国宾礼书法艺术家,文化部艺术人才,英国牛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济南市工商联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民族书画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书画家协会(香港)会员,藏品艺术网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终身会员.2001年研制成功硬笔大字多功能的书写笔,使硬笔大字有了突破、继承与创新。曾先后参加了国内书法大赛获奖.2016年嵩山少林寺第31代弟子德昭大师为张兆铼亲自书写<铁笔硬书第一人>。2017年4月入选中国邮政”中国名片一带一路”珍藏集邮册.2017年9月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美术选集-书法卷》和西冷印社1949年--2018年<中国美术图鉴>.2018年元月7日被北京非遗保护中心授予非遗传承人称号。2018年2月获中国紫光阁国礼中心授予<中国国宾礼艺术家>称号.
张兆铼根据二十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拓片和资料,结合当地水书先生的习惯书写方式,按照水书特点,张兆铼运用研制的多功能铁笔在宣纸上书写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字书法,金属硬笔,宣纸书写,实属首创,中华一绝,版权登记,非遗传承, 硬笔水书,跌宕奇险,苍郁雄浑,方圆相济,疾涩相兼,有着强烈的时代艺术个性,为中国书法工具家族增添了一份极有价值的载体, 使硬笔书法有了里程碑式的记载,使频临失传的古文字书法得以传承,真乃中国文字之大幸。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硬笔书法的新天地,实现了硬笔书法的中国梦和世界梦。
非遗传承人张兆铼先生被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收录《一部展现中国百年美术发展的大型文献图书~中国美术选集(书法卷)》。该书收录了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于右任、康有为、梁启超、华世奎、蔡元培、董必武、鲁迅、郭沫若、刘海粟、张大千、王国维一辈,到海外归来的李叔同、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等,再到启功、欧阳中石、潘天寿、李可染、李苦禅、蒋维崧、武中奇、魏启后等诸位名家,以及张兆铼先生为中国传统水书书法艺术的精品佳作,来展现近代以来中国书法的发展与成就。张兆铼先生凭借其独特的水书书法艺术已跻身于中国近代以来书法行列,可喜可贺!张兆铼非遗水书作品恪守传统,勇于创新,自成一体,在国内书法界享有极高声誉、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己被国家和社会各界所推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