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周,男,山东昌邑人,一九四三年出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高级书画师。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北京秦唐翰墨书画院艺术顾问。中华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诗书画院理事。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副主席。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篆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多年来以习篆书为主,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毛泽东诗词》,《大学》,《孙子兵法》,《论语》,《道德经》等用篆书写成长卷(小楷释文),深受收藏者喜爱。作品多次入选参展,如:《中华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翰墨典藏》获金奖,并入典。在二〇〇五年由中国国学研究会举办的“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书画类金奖。二〇〇九年中国国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中国传统诗词书画大赛中荣获孔子金像艺术奖——创作一等奖。作品和简历载入《当代书画海外收藏推荐指南》——大型书画历史文献。业绩荣入《和谐中国•推动力人物》大型历史文献。作品入典《全国将军、书画名家庆祝建国60周年迎接十一届全运会书画作品集》。作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诗书画院,迎世博艺委会等单位举办的中国·迎上海世博会工艺书画展活动中被评为银奖,并授予:“共和国杰出书画艺术家最高荣誉成就奖”。二〇〇九年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中国书画学会、国际汉学研究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文艺“孔子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最高成就奖。2010年被评为世界知名文艺家。201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专业人才协会、国家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认定委员会认定为高级书法师。二〇一二年作品编入《世界环球艺术》并推选为“当代百名最具收藏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荣誉称号。二零一三年由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组织评选为:2013年度“中国传奇人物”荣誉称号。中国网教中心客座教授,作品入编《中国网教名家书画教材教程》。二零一四年第二届中国文化和平奖作品荣获“金奖”,授予“世界和平艺术大师”荣誉称号。当选为“2014.中英艺术交流形象大使”,同时被授予“世界文化名人”荣誉称号,个人资料入编《世界文化名人录》。
二零一五年由中国非物质文化学会,世界华人文艺家联合会举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奖”的评选活动中,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奖”金奖,并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荣誉称号。二零一六年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爱国文艺传承人’评选活动,被授予“爱国文艺传承人”称号。二零一七年由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恭聘担任高级书画顾问,颁发“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高级书画顾问”荣誉称号。二零一八年经中国国宾礼特供艺术家评审工作委员会严格评议审定:作品《龙腾虎跃》认定为中国国礼书法作品,同时评为“中国国宾礼特供书法艺术家”。作品被中国紫光阁国礼中心收藏。
《 福 中 寿 》
作 品 寓 意
太极图象征阴阳平衡。
“福”字是由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先生的《卫生歌》(共700字)组成。《卫生歌》从多方面介绍养生之道,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人体只要阴阳平衡,就康健、无病,即有福有寿,从而实现:“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愿望。
赏评朱洪周先生篆书艺术
文/刘长平
篆书是以古文字学为基础,以古代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篆字为素材,发挥毛笔的表现力、展现书法艺术古典美的一种书体。篆书种类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其发展演变轨迹看,大致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种。作为古老的文字,篆书显然已失去了它使用的功能;但就书法艺术而言,由于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变幻多姿的装饰性特点,篆书一直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篆书从识篆、习篆到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古文字学知识积累。对于篆书创作来说,更需要深入挖掘和继承传统精粹,赋予时代内涵,出古入新。篆书属于静态的一种书体,这就要求书写者保持宁静的心境,澄明的意念,一管在手,万虑皆空。功夫不深不行,修养不高更不行。
朱洪周先生的书风向以坚持传统、纯正端雅见长。他不为时风左右,不逐浮华,拒绝狂躁,于传统经典碑帖中寻求养分,以塑造自己的书格和人格。其中体现在篆书创作上尤其突出。朱洪周的篆书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获奖及被中外大型重要文献记录,颇能体现他书法创作的高层次水平。
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形成小篆。朱洪周此小篆作品,用的是铁线篆之技法。铁线篆是书写难度很高的一种篆字。朱洪周的作品线条虽细如丝线,却坚若屈铁,犹绷紧之琴弦,弹拨之有声出焉。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作者端坐案前,屏息静气,以笔毫锋尖与纸相摩,丝丝入扣,如蚕食叶,书毕,满纸清刚之气。
朱洪周先生是篆书创作的佼佼者,他承继古今书坛的雅正之风,作品文字法度严谨,学有渊源,结字端庄谐美,不故作变形处理,作品形式以传统为主,不刻意追求丰富多样的视觉表现力,却力求以书法的本体、作品的内涵来打动观者。在此基础上,他的篆书作品具有个性和变化,清刚脱俗似不食人间烟火。他做到了深入挖掘和继承传统的精粹,于细节处见精到,于细致处显气韵,具有相当高的篆书艺术表现力。
作者系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