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汉。男。1941年1月生,安徽绩溪人。艺术特长:书法,能书楷行草篆隶五体。现为:中国当代艺术协会主席,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书画出版社社长,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艺术博览馆副馆长,中国数字艺术馆长,中国文艺家交流协会常务副主兼秘书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中国现代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英格兰皇家艺术资金会学术顾问,中国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领军人物杂志社副主编等职。曾获国际文联最高奖国际艺苑金圣奖等十多项国际性大奖。还获得特等奖三次特别金奖三次一等奖九次,特别奖十多次,金奖一百多次。被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授予“世界文化名人”,并进行艺术专访和出版专访特刊《汪国汉专集》,被中南海诗书画院聘为特聘书画家,并进行艺术专访并出版专访特刊。另出版有:中国线装文库〈汪国汉作品集〉,《中国收藏投资市场书画精品集。汪国汉》,《当代中国国学系列丛书推介名家——汪国汉》入选并出版美国集邮集团“中美建交三十七周年纪念邮册——世界文艺名家汪国汉专辑和个性化邮票,集邮册等。
刘大为老师评语:汪国汉先生用笔遒劲,张驰有度,笔墨有张力,同时又有一定的节制;内敛与蕴秀并存,奇崎与平衡统一;醋畅淋漓,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也无雕虫斧凿之痕。从整体上看,挥洒自如,轻松灵动,足以观悟到创作者娴熟的枝艺。
2013年12月
林岫老师通过汪国汉老师写的,厚德载物、博学文雅的榜书,看的出在作品中透射出一种沉凝的厚重,线条圆润通达,点画厚实,结体优美,墨韵生动,给人一种古典唯美的享受;柔和而不失力道的笔触,温婉而不失厚重的气度,规整而不失变化的构架。书法中散发出一种刚柔兼备、意味绵长的重量感,正所谓“人书俱老”,观其字,气脉畅达,笔势顺通,字里行间显现出端庄儒雅、苍健朴实、圆润灵动的艺术个性,具有极强艺术收藏价值。
邵名慰为汪国汉作诗两首:
书痴汪国汉: 书痴汪国汉,磨剑十年忙。睹物思布阵,入梦追草狂。挥笔似神助,出炉皆姓汪。一步一脚印,一路好风光。
古人曰:不痴难成才,痴即痴迷,对事业的迷恋,一种可贵难得的境界。颌联两句扣题写痴,前句言学习,继承,后句言突破创新,前后各有侧重又因果相连。梦指梦想理想,追草狂言追赶超草狂先师。
赞汪国汉草书: 展卷仙道来,观前袖迎风。风骨太极魂,飘逸太白影。貌如散花女,拳威李小龙。闭目久陶醉,一身仙气浓。
观指道教寺庙。太白指李白。第二首借写我的读书过程与感受来赞你的狂草,中间两联是直接赞,头尾两联是间接赞,末联诗意要转要进,不宜再与前面句子平行并叙,一身是写我读书后爱到感染,因狂草诗意浓郁,仿佛我也染上了一身仙气,是写草书艺术的极至即最高境界。
读《汪国汉作品集》
汪国汉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书法大家,也是我的老朋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多次出国参展,获得一致的好评。《汪国汉作品集》(中国线装文库之一,2014年12月华夏文艺版),这是他多年奋斗的心血结晶和艺术才华的展示,也是当代中国书法创作的可喜收获,可敬可佩,为他骄傲,向他祝贺!
汪国汉先生年轻时就酷爱书法艺术,只是没有时间和条件。退休后专注于书法创作和研究。他的行书临的帖子主要有王羲之的《千字文》《圣教序》《兰亭序》和米芾的《蜀素帖》、李邕的《麓山寺》等。汪先生学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标帜书坛。他篆、隶、楷、草、行各体兼备,尤擅草书行书楷书和篆书。他曾多次惠赠书法佳作,令人惊叹,爱不释手。我在诗集《桥》中,回赠他的书法作品的诗中写道:“风骨太极魂,飘逸太白影。貌如散花女,拳威李小龙。”用以表达对他的书法作品的评价和我的欣喜之情。是的,他的行书集百家之长,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作品如天马升空、龙飞凤舞,透着仙风道骨、遒劲飘逸的风采,让人惊羡,让人倾倒。这种文化大餐含金量极高,是一种很好的审美享受,百嚼不厌,余味无穷。
汪先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下笔如神的境界,确实不容易。他退休后,每天坚持四小时的练笔,并不断地思考、总结书法创作的经验教训。他一拿起笔,就立即进入如痴如狂、忘我忘形的境界,像繁忙辛劳的蜜蜂那样采粉、酿蜜,享受着文字操弄的无限乐趣,打造着自己的人生品牌。他一向忠诚老实,不屑空谈,不喜张扬,专心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是典型的实干家、“拼命三郎”成为书法界的多面手、行草书的典范。多年相处,我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得益多多。他既是我的好友,又是我的良师,我为此倍感荣幸和自豪。
他的妻子汪玉萍有胆有识,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汪先生能有今日,有爱妻的大功劳;这与我的情况很相似——妻子程瑶华对我也是鼎力相助。我曾在一首诗里这样称赞夫人:“不是君力助,一生付虚妄!”正因为如此,我与汪先生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和经验,值到人们记取、探讨。
总之,汪国汉先生的书品、人品很值得我学习,这将激励我发奋进取,继续征程。多谢了,我的好朋友!
碑帖融合彰显书法特质
——读汪国汉的书法
汪国汉先生是一位在当前社会上比较活跃的书法家,在书画界社会组织中担任的职务,奖项比较多,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受到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和中南海诗书画院的两次艺术专访并出版了专访特刊——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重点推介名家珍藏集世界文化名人,中英艺术交流形象大使汪国汉专辑和中南海特聘艺术家汪国汉书法集。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给他的荣誉证书中是这样评价的:汪国汉先生:鉴于您多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默默耕耘,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人类社会发展,世界和平繁荣以及创造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德艺双馨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修养,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特对您进行专访并出版专访特刊 向欧洲人民进行特别推介报道。
林岫老师通过汪国汉老师写的厚德载物、博学文雅的榜书,看的出在作品中透射出一种沉凝的厚重,线条圆润通达,点画厚实,结体优美,墨韵生动,给人一种古典唯美的享受;柔和而不失力道的笔触,温婉而不失厚重的气度,规整而不失变化的构架。书法中散发出一种刚柔兼备、意味绵长的重量感,正所谓“人书俱老”,观其字,气脉畅达,笔势顺通,字里行间显现出端庄儒雅、苍健朴实、圆润灵动的艺术个性,具有极强艺术收藏价值。
怎么读懂汪国汉的书法:他认为中国书法的线条原本是象形的,只是后来成了抽象的线条,它含括了自然界万象万物,它来自大自然,只要是大自然的东西,它就没有绝对的直,而曲是绝对的,一根看上去再直的树,用尺子量起来,总是有自然的曲。
他巧妙地将帖学灵动清秀和碑学的金石意味即浑穆深沉含蓄古朴耐人寻味的线条融合在一起。他觉得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线质疑重有力加上时间久远,受到风雨侵蚀,泥土腐蚀,在字里行间里产生了一些大小不等的石花和锈斑,使线质发生了粗细不等的变化,在客观上起到了调节虚实的作用,增强了线质的自然美感和艺术魅力。看上去好象似锯齿形和柳曲型线条,这种线条形态多变,使每笔每字都会有异样,有新鲜感,能使人百看不厌。在书写中难度相对较大,要使笔既跳得起来,又沉得下去。既快得起来,又慢得下去。在慢行笔时笔能自由地做到左右,前后,上下自由摆动,并根据笔锋的变化,即散锋状态随时捻管,调整笔锋,有时候刀锋入笔,有时候铺毫前进。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他下苦功夫将碑和帖交叉进行反复练习最终达到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