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两会“艺术之声”:传统应融入艺术教育的细微之处
2018两会“艺术之声”:传统应融入艺术教育的细微之处
收藏
***
收藏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 产品评论

2018两会“艺术之声”:传统应融入艺术教育的细微之处                


(北京当代环球书画院有限公司)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图片来自新华网)

  【导语】春节、元宵节刚过,中国传统团圆的节日气氛犹在,我们又迎来了2018年的“两会时间”。3月3日至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据统计,今年全国“两会”来自美术界的代表委员共约30余人,代表艺术界发出“艺术”的声音。文化艺术的发展既要有伟大的作品来引领大众审美,同样也需要政策层面的上层搭建,如何通过艺术的力量迎接文化大发展的时代? 我们一起来听艺术界委员们怎么说。

  【2018两会:艺术界两会提案持续更新中】

  【2018两会提案】杨晓阳: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危害大;抓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2018两会提案】朱乐耕:如何将承载着中国价值观的当代艺术推向国际

  【2018两会提案】朱乐耕:时代呼唤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

  【2018两会提案】刘万鸣将古汉语纳入中国书画硕士、博士入学考试语言类选项中

  【2018两会提案】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2018年全国政协提案

  【2018两会提案】卢禹舜:加强主流美术在引导社会风尚中的重要作用

  【2018两会提案】许鸿飞:关于“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多元化,全面增强国际影响力” 的提案

  【2018两会提案】孔维克:关于建立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美术批评体系的建议

  两会关键词之一:艺术教育

  回望以往几年的“两会时间”,值得欣喜的是,艺术界集中关注过的诸多话题都有了实质进展,例如“国家艺术基金建立”“拍卖法修改”“传统文化在新语境中的传承”“非遗保护”等问题,无论在国家政策关照还是社会参与方面,都从呼吁变为现实。

  上一个春节,《中华诗词大会》带着董卿、武亦姝火遍全国,而这一个春节,《国家宝藏》带着各大博物馆、以及春晚的《丝路山水地图》,都成为热点。当然,传统文化的火爆还体现在美术馆博物馆门前的大长队,艺术衍生品的多次售空,以及具有传统风格的流行音乐、网游等。传统文化在近两年里,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关注度。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综艺节目两年来持续保持高关注度

  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针对当代社会的文化问题提出了“如何关注传统、继承传统”的提案。2016年,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延声、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全国政协委员汪国新、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也都提出了关于传统文化如何扎根当下社会的提案。2017年,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提出了“重视传统文化在时代语境下的新型传播”的提案,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也呼吁“加强美术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在今天,当我们惊喜的看到全民正以热情的怀抱拥抱中国文化时,传统文化不再遭遇现实的尴尬。可是传统文化如何延续?关键在于社会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真正了解,如何让五千年传统文化获得大众真正的喜爱,“艺术教育”或许是核心问题。

  早在2014年,李象群就在两会提案中提出青少年艺术得不到普及。许江院长同样数年来不断呼吁“加强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这样的话题在今年则尤为值得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杨晓阳: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提案中谈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作为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是必修课。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不足全国人口的10%,受过艺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则更少。而当下,全民艺术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在正常的经济发展状态之下,经济越发达、生活越现代,对艺术欣赏的品位越高。而当前中国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人群因为受艺术教育水平并不高,从而导致了社会财富与艺术产业发展产生倒挂现象。为此,杨晓阳院长提议: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在他的提议中,中国艺术史博物馆的建设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艺术团队所设置,而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备设施。让国人从小就像去公园一样便利的去看艺术史,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发展的不同风格,如何流变……一直到当下。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品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自身全面的艺术审美体系与标准。中国作为世界上独有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我们应有自己的艺术史博物馆。【更多提案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民盟中央常委万捷

  万捷:关于在非美术专业大学本科开设“大学美术”课程的提案

  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同样关注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他认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艺术教育细微处,把培育创新精神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在追求,把人才培养作为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尽管近年来我国对美育教育重视程度大有改观,但从整体效果上看还是任重道远。

  国家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全年全国文物机构共举办临时展览11805个,接待观众92508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24663万人次,仅占全国青少年儿童比例的0.12%。2015年上海美术馆的调查显示,76%的孩子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馆,参观5次以上的仅占2%。而在法国,走进美术馆、音乐厅进行美育活动的家庭比例超过70%,在德国则超过60%。从以上数据对比来看,中国的美育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之明显。

  万捷认为,在中小学美育教育尚且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大学阶段对非艺术专业类大学生也未能开设美术教育类课程。“大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职业艺术家,更不是艺术特长的新发现,而是源于全体学生对艺术的需要:通过艺术无处不在的中介作用,实现艺术化的生活与工作,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工作因艺术而创新,生命因艺术而润泽,精神因艺术而升华,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在大学阶段,非美术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并未像“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一样,开设 “大学美术”公共类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万捷委员建议: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大学美术”公共课程。【更多提案内容】

  杨晓阳:关于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的讨论

  “加强艺术教育的普及,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这是杨晓阳院长与万捷董事长在提案中的共同观点。其实,早在2014年,李象群就在两会提案中谈及了当下艺术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杨晓阳院长还在今年提案中,呼吁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其实是存在问题的。他谈及在国际上,美术实践类是没有博士的,而目前国内高等艺术院校招收“美术实践类博士”。“美术实践类博士”中的“实践”和“博士”是分属于两个系统的概念。“实践”对应的是美术创作,而“博士”对应的是美术理论研究。

  美术实践指向个性生发,应该突破标准、天马行空,高水平的美术创作并不是高学位教出来,这会为创作人员设置更多的条条框框;而美术博士,也即美术理论研究关照的是事物背后的规律,需要多学科支撑,它最终指向艺术的共性研究。

  现在美术学院以博士学位和博导为最高的学位和最高的教授级别,导致的结果已初现:美术学科教师中的“美术创作名家”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和结果证明了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杨晓阳委员提议: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予以充分地调研和解决。【更多提案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中国画院副院长刘万鸣

  刘万鸣:将古汉语纳入中国书画硕士、博士入学考试语言类选项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中国画院副院长刘万鸣今年的提案同样关注艺术教育问题,他提议将古汉语纳入中国书画硕士、博士入学考试语言类选项,长久以来文言文对国人已普遍形成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化,青年人从想读到读不懂,从读不懂到不想懂,浩如烟海的中国书画文化遗产长久以往必会处于尴尬境地。中国书画类硕士、博士是书画创作的主要力量,他们毕业后大多任职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画院、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担负着古籍的储备、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学术教育的责任,是中国书画艺术传承发展的接力者。


  刘万鸣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各大院校在每年中国书画硕博招生考试中,对古汉语的考核考生有着强烈的愿望,未来对古汉语的学习也有着极大的热情。所以当前选拔中国书画硕士、博士人材,就语言类的入学考试,外语重要,古汉语则更为重要。【更多提案内容】

两会关键词之二:社会需要怎样的艺术?

  文化艺术的持续热度,传统文化教育、美学教育似乎特别受到青睐,而艺术标准则成为又一个重要话题?更直接的说,怎样的艺术教育才最适合孩子的成长,能够引领整体社会审美与风尚的渗透呢?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

  卢禹舜:加强主流美术在引导社会风尚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在提案中谈及:无论从政策引导还是从各美术创研单位发挥的功效,无论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加强,还是重大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或者是媒体的导向包括文博单位的相应举措等。主流美术的社会影响力逐年在加强,在培育社会风尚方面越发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术尤其主流美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和表达中国文化精神的最形象、最有审美感染力的载体,作为现实生活、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的最重要的艺术性表达,在新的时代,不仅要直面和着力解决这种矛盾问题,而且主流美术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还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

  因此,主流美术有必要在持续弘扬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基础上,以更加适应时代、更加贴近人民和生活、更加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和文化服务方式,有效发挥主流美术的审美教育和社会服务功能,强化其在渗透生活美学的过程中对整体社会风尚的引导和影响作用。【更多提案内容】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

  朱乐耕:时代呼唤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同样认为,当代的中国一定要有能体现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作品来体现当代中国的文化和当代中国人的创造性精神。

  就像是近几年来我们经常提及的“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百年来,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又一次被推到前台。朱乐耕委员认为,“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就要让文化引领时代,文化引领国家建设,在各个领域里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一定要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出现。

  “为什么要提出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那是因为多年来,一提当代艺术,大家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西方当代艺术,一提中国艺术大家容易联想到主要是中国画、书法等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个时代,中国艺术是否可以扩展艺术的表达形式,努力推动既具有中国精神又富有时代创造性的当代艺术的快步发展?这样的当代艺术不是跟在西方人后面复制,而是在中国哲学基础上所寻求的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这样的表达形式,不仅体现是在宣纸上的绘画和书法,而同样可以利用各种媒材,各种新的甚至高科技以及声光电的形式来表达。因为未来的艺术,不仅是用来观赏,还可以让观众侵润其中,体验其中,在侵润和体验中升华自己的想象力,沟通群体之间的认同感,让某种情感精神得到释放。其实,目前这类富有时代性的当代艺术,包括当代公共艺术已经在开始发展,但需要我们去更进一步的推动,并去认识其中的重要性。”朱乐耕委员在提案中这样谈及。【更多提案内容】

  两会关键词之三:中国艺术怎样走向国际?

  多位艺术界委员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及了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文化发展,国家要有“文化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拉开了重视文化、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帷幕。朱乐耕在提出,当今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敢不重视中国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在世界中的影响力还须进一步扩大。

  杨晓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要抓实

  杨晓阳委员就在多年来的两会上一直提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文化发展,要“两条腿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拉开了重视文化、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帷幕,明确提出了国家文化发展的问题,阐明了国家文化发展顶层设计的核心精神。杨晓阳认为国家要有“文化发展战略”。【更多提案内容】

  朱乐耕:如何将承载着中国价值观的当代艺术推向国际

  近年来,由于国家推进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在不少的国家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也常常举办各种艺术展和艺术的表演活动,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海外文化中心的主导和联络下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朱乐耕认为:尽管以前也有过少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西方重要的美术馆做展览,但由于不是我们自己推出的,而是以西方人的眼光和西方的价值标准来选择的,所以表述中国本土价值观的当代艺术往往得不到推出。他提议:艺术需要交流,既需要引进也需要输出,中国美术馆和国家大剧院等机构应该承担这一工作。要将国外的最优秀的艺术引进到中国来展览或演出,也需要将中国最优秀的艺术推向国际舞台。【更多提案内容】

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

  许鸿飞:关于“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多元化,全面增强国际影响力” 的提案

  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在提案中分析:自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政府大力推动文艺走向国际成为我国近年文化发展战略,这无疑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发展注入强心针。

  多年以来,尽管积极重视对外文化交流的促进和扶持,但政策支持的援助往往以团体、单位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为主,而缺少了对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个人的支持,而纵观中外文化艺术史和当今国际著名艺术大家的成功个案,诸如罗丹、毕加索或者张大千、朱铭等,都是以个人影响力征服世界观众的,成为国家文化标杆和文化名片。

  所以,朱乐耕委员建议:政府制定鼓励个人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方针政策,促进个人的文艺活动走向国际,促使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勇敢、自信地独闯国际舞台,成为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标兵。此举将有助于孵化出我国的艺术大家,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多提案内容】

(转载自雅昌艺术网)


价格
***